高科技行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 驱动力与建设方向
近 10 年以来,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领先企业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从 2019 年提出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及网络强国战略以来,陆续由工信部、国资委及发改委针对国有企业及中小微企业等如何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做出具体部署。由此我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逐步展开。
数字化转型在企业不同领域以场景化的方式不断深入开展。与研发、制造、财务等其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不同的是,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往往超出企业内部范畴,需要与企业上下游之间对价值链进行重构。 同时,行业不同,企业发展阶段不同,其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侧重点与面临的挑战也不同。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很多高科技行业企业本身也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参与者,企业本身在数字技术的运用方面更加深入和全面,再加上高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全球化分工等特点,其数字化转型的诉求也更强烈。本文将深入阐述高科技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四大驱动力及八个建设方向,这也是每个企业在确定自己的转型策略时应重点考虑的方面。
一、高科技行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
高科技行业为什么要进行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总结起来,我们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01.应对日趋频繁与严重的供应链冲击
受极端气候、国际贸易争端及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供应链受到的冲击正在变得日益频繁与严重。据麦肯锡报告,现在平均每 3.7 年就会发生一次长达 1-2 月的供应链中断。而高科技行业(例如半导体、电子元器件及光伏等)由于其全球化程度高、研发、生产、贸易都更容易受大国博弈、网络攻击等影响。例如半导体行业目前超过 90% 的生产基地都在亚洲,因此,近些年在该区域出现的地震、火灾等都给半导体供应链整体带来极大的影响。
麦肯锡报告指出,考虑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和频率,企业平均每 10 年会损失超过 40% 的年利润。因此,企业迫切需要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供应链整体透明度及预警能力,减少供应链中断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02.更具挑战的客户需求
终端用户需求的变化是驱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因素。工业时代的大规模标准化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今天消费者的需求,用户期望产品更加智能、安全与环保,同时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日趋凸显。这些深刻的变化正在重塑企业营销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对传统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
· 如何设计及生产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 如何更准确预测客户需求并对客户需求变化做出及时响应?
· 如何安排仓储物流以满足用户以天或小时计的到货需求?
所有这些需求的满足,不计成本的方案显然是行不通的。对大多数用户而言,价格也是他们的重要考虑因素。这就需要企业在原有管理范畴基础上,更精准的洞察客户需求,并以数字化的手段,将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相结合,实现模块化产品设计、灵活的仓储物流作业调度并通过价值链高效协作满足客户需求。
03.亟待挖掘的数据价值
随着产品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及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大量运用,无论是在企业内部产品交付阶段还是用户消费阶段,来自产品、设备的数据不断生成,数据跟企业的设备一样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尽管这样,据统计,目前业务生成的数据中,80% 以上的数据仅仅是被采集却从未被分析利用。对供应链领域而言,数字化转型比较成功的企业已经将这些数据用于产品持续改进、需求管理、产销协同、物流执行优化等多个领域,甚至利用这些数据创造出全新的业务模式,从而促使业务数字化与数字化业务两方面不断融合,推动企业向更高的阶段迈进。
04.可持续发展需要
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危机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也激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企业而言,尽可能为客户提供环境友好产品,既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法律义务,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机遇。2022 年 8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六大任务,其中就包括深入推进节能降碳、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手段在资源利用与回收、节能减排以及通过更高效的方式组织各种资源要素避免浪费将使企业提高竞争力,满足社会与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诉求。
二、高科技行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建设重点
01.基础数据治理
这是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容易被忽视却十分重要的部分。数字化供应链建设需要实现供应链各相关要素信息在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快速流转与打通,这就意味着这些要素信息背后的基础数据要做到尽可能统一与结构化。实际情况是,很多客户在营销端定义的客户需求中的产品信息与供应链后端使用的产品含义存在复杂的转换关系,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常常以简单文本的形式在产销各个环节流转。这种状况在以分段式管理及手工作业模式下对效率的影响较小,但是对于以数字化供应链为目标的客户而言,基础数据规范治理却是重要前提。
02.需求驱动/需求感知网络
在消费者为王时代,个性化需求更为普遍。传统的需求预测结果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产品及物联网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及时、更全面的需求数据。因此,企业也在不断尝试在传统统计预测基础上,采用新的方式提高预测准确率,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进行需求感知,实现对短期预测颗粒度的进一步细化(例如从周到天)及小时级别的动态补货。
03.建立有效冗余
在过去的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企业通过更高效协同、更精细的分工和作业控制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供应链中的冗余,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这种努力在今天仍在继续并且发挥重要作用。但就像前文所说,企业面临日益频繁和严重的冲击,一定的冗余可以显著降低冲击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开发更多备选供应商,在不同区域设立生产基地并拓展各基地的共享产能以及适度增加库存都是建立冗余常采取的方式。企业需要借用数字化工具对不同情况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应对策略造成的业务影响,从而支持企业在日常运营或者冲击发生早期采取更加合理的措施。
04.端到端可视
提高供应链透明度,实现端到端可视并不只是技术层面问题,更需要在管理理念方面特别重视与突破。在过去,企业在与上下游企业协同过程中,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最大化企业利润,甚至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博弈也体现在信息传递方面。今天企业越来越依赖于产业链整体而不是企业自身,而且越是行业龙头更加重视围绕自身建立更强大生态形成整体竞争优势,这就必然要求各个企业在产品规划、需求预测、供应能力等方面在产业链内部做到更加透明。受制于产业链中各企业自身的数字化水平、企业之间数据标准以及跨企业数字化平台建设成本等因素影响,打造端到端可视能力是数字化供应链建设中一个长期的过程。
05.敏捷响应能力
从中国本土高科技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来看,提高供应端的敏捷响应能力仍是大部分企业的优先举措。一方面,这是为了应对更加碎片化、个性化与更短交期需求给供应链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在高科技行业,技术革新驱动新材料与新工艺不断迭代,较长的供应周期更容易带来物料呆滞与订单丢失风险。高科技行业各种专业代工模式更加剧了这种竞争。例如在半导体封测行业, 客户会同时向多个封测厂商询单,企业需要根据当前产能及物料可用情况对客户询单快速回复准确交期。
06.产品标准化与模块化
产品创新能力是高科技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普遍重视研发投入。但是在过去,重视产品创新容易走入的误区就是产品设计千人千面,而在产品标准化与模块化方面不够重视,这就给供应链的运营带来极大的挑战。现在随着 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在中国企业的不断推广,这种情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部分行业领先企业通过主动推进产品标准化与模块化工作,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07.供应链高效履行
供应链履行涉及到仓储、物流以及进出口关务等各个环节。伴随着第三方仓储、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广泛采用,供应链履行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范围也从企业内部物流执行部门扩展到覆盖企业内外部的物流供应网络。不同企业的仓储物流业务相对通用与标准,企业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之间通常会形成多对多网状关系,企业之间数据标准的不同以及供应链各环节、各地区数字化水平差异导致企业与外部服务商之间的协同变得尤为复杂。市场上大型专业物流服务商正在这方面引导各相关方建立规范,在数据跨企业流畅传递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物联网、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例如,在国际物流方面,由行业组织推动的“无纸化放货”将货物进口手续从 24-48 小时缩短到 4 小时以内,极大提高物流效率。
08.人才建设
人才短缺一直是未来供应链发展的主要担忧之一。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普及和重要性的提高,数字化人才缺口的挑战被加以放大,这使得一般企业与大型技术公司直接竞争同样关键的人才。德勤 2020 年报告显示,71% 的受访者认为寻找人才极具挑战性或具有一定挑战性。企业需要在建设鼓励多样性、包容性和持续学习的工作场所方面继续投入,将最新的技术与最优秀的“下一代”人才相结合。
总结起来,无论从企业外部环境与客户需求,还是内部管理要求来看,高科技行业的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都势在必行。对于文中提到的数字化转型的不同建设方向,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当然需要数字化平台进行落地支撑。那么 SAP 提供了怎样的平台架构支撑这些转型需求?在高科技行业中又有怎样的经验......请持续关注智企新视界,谢谢。
相关资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