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 洞见: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缘何成功?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网信办、中国科协等联合主办的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于7月28日-30日在北京顺利召开。SAP 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应邀出席开幕式并在主论坛发言,分享 SAP 参与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SAP 大中华区首席数字官、副总裁彭俊松博士应邀出席由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和朝阳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中小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题为“德国隐形冠军对中国专精特新数字化进程启示”的主旨演讲。彭博士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成长历程切入,分享了他对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缘何成功的洞见,提出了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和现实路径,表达了通过领先的数字化技术助力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基业长青的合作愿景。
彭博士谈到,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成长于工业3.0时代, 其成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二战以后,德国经济快速复苏,一大批日后的隐形冠军企业纷纷成立。19世纪70年代,随着德国进入工业3.0时代,新兴的 PLC 技术帮助企业实现了生产现场的自动化,ERP 技术帮助企业实现了管理的自动化,这批隐形冠军企业由此高速增长。19世纪90年代,全球化不断深化,西蒙教授也在此期间正式提出“隐形冠军”概念,ERP 技术从工厂管理扩展到集团化管理,并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帮助企业实现了全球化部署。
工业4.0时代,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日益成熟,可以说,隐形冠军企业就是数字化转型的冠军。2011年,德国正式提出工业4.0规划。十多年来,在工业4.0技术的支持下,德国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获得了快速提升。根据 SAP 在2021年的一份调研报告,71%的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对其数字化转型的进展感到满意,绝大多数的隐形冠军企业认为他们的数字化进程已经完成了50%以上。基于此,我们相信,到2030年,将会有一大批隐形冠军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率先实现工业4.0。
显然,隐形冠军独特的成功要素背后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这些隐形冠军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其背后的规律和原因。根据西蒙教授的研究,以及 SAP 多年以来服务于这些隐形冠军企业的经验,我们认为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要素主要在于市场领导力、全球化、独特性和贴近客户等四大方面。在这些特性的背后,需要有相应的业务能力作为支撑,例如技术和质量的引领、对规模/复杂性/合规性的管理、通过深度创造独特性、直销模式和协同创新等。而这些能力则需要数字技术能力来支撑,如追溯能力、数据洞察能力等等。这样一个体系,一方面可以用来解释隐形冠军的成功,也可以帮助那些立志于成为隐形冠军的企业提供路径借鉴。
事实上,SAP 的诞生和发展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崛起进程密不可分。SAP 诞生之初也是一家隐形冠军企业,在服务德国其他隐形冠军企业的同时,成为了全球数字技术的巨头。SAP 早期的客户主要都来自德国中小企业,他们当中很多都成为了各自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SAP 第一代和第二代的软件产品 R/1 和 R/2,帮助这些企业完成了从单工厂管理到多工厂集团化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奠定了这些隐形冠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体系。1992年问世的 SAP 旗舰产品 R/3,是全球第一款支持互联网联网部署的企业信息化平台型产品。在隐形冠军企业向海外进军的进程中,R/3 成为这些企业首选的全球化信息平台,打通了在全球化环境中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今天,SAP 70%的客户都来自中小企业,SAP 通过不断与这些行业的隐形冠军合作、学习、开发和内嵌这些企业的最佳业务实践,提供行业化解决方案,提高了对各行各业隐形冠军企业的功能适配度,显著降低了实施和推广成本。
彭博士认为,处于成长期的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可以通过借鉴全球最佳的业务流程实践,快速提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在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里,很难有管理的沉淀。而德国大多数“隐形冠军”所处产业当前的生命周期都在成长期与成熟期,专注于某一领域某一产品,多年如一日,不断进行创新。这些创新,来自对成熟技术与工艺的渐进式改进创新,在对成熟技术与工艺的不断改进创新的同时,相关的业务流程也得到了千锤百炼。这也是为什么德国隐形冠军是德国企业管理最佳业务实践的来源。目前中国以“新能源车+新能源发电”为代表的新兴战略产业链正进入成长期,展现出类似德国“隐形冠军”的技术路径逐步成熟的特征。以新型战略产业链为代表的中国中小企业,将涌现出大量的专精特新企业。围绕现阶段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建设需求,SAP 推出了专属的数字化赋能包,将从市场拓展与服务、产品设计及交付、精益管机及创新等多方面支持企业数字化建设。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可以通过借鉴全球最佳的业务流程实践,快速提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论坛期间, 彭俊松博士还分别同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一级巡视员叶定达,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王磊,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朱玉、业界专家及参会企业高管进行了友好交流。

相关资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