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恕奇与观点对话:SAP的地产数字化“长期主义”
数字化变革更应运用到企业的战略、经营和管理层面。
编者按:一个博鳌,一个行业。
值此2021博鳌房地产论坛即将召开的时节,观点地产新媒体一如往昔,遍寻中国地产商业领袖及新生代地产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与广阔视野。
观点地产网 这几年,地产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似乎在加速,从万科的"沃土计划"到碧桂园的"碧合计划",再到融创、新城、金科等后发迅猛的数字化转型。
数据显示,2020年50强房企中,有6成房企增加了对数字化转型的投入。
在与观点地产新媒体的对话中,SAP大中华区行业及价值咨询总监、房地产行业首席专家余恕奇先生基于二十余年的行业战略管理咨询和数字化经验,分享了他对目前地产数字化转型趋势的观察与展望。
余恕奇表示:“谈到房地产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最近两三年趋势非常明显,大家都在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比如融创刚刚与SAP签署了新一轮整体数字化合作,双方合作已经是第三轮了。”
“金科和新城在去年启动跟SAP的合作,构建新一代数字化管理系统。近期与我们合作的企业,不仅仅有地产企业,还包括地产行业的上下游企业,比如工程建设类企业和房地产物业服务企业。更重要的是,在原来提供本地部署ERP解决方案基础上,SAP现在已经在中国开始提供多样化云模式的企业一体化解决方案和创新云平台服务,使客户可以更加便捷高效的启动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创新。”
长期主义下,数字化转型应侧重于经营管理
房企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简单运用某些数字科技做一些个别应用或者场景,比如售楼APP、项目工地监控等。
在余恕奇看来,目前房企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有部分企业尚停留在表面和外围应用。
“很多企业可能并没有去充分的了解数字化本身应该侧重在哪里,比如说数字化精准营销能帮助企业找到高质量的客户,防止“飞单”等,应用这样的数字技术的确可以帮助到卖房子,但是更多还是局限在某个业务场景上。”
余恕奇认为,数字化变革更重要的价值应该在于将其运用到企业的战略、经营和管理层面。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上面提到的数字化转型其实只是解决了一些业务操作上面的痛点,并没有从企业的战略、经营和管理层面去发挥数字化的价值。”
所以,房企数字化转型应该侧重于经营、管理层面,打造一个可以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充分发挥管理和业务才能的平台。
余恕奇说道:“企业的战略和目标在落地执行的时候可能是一些数字指标,比如说三年做到千亿规模等等,但最终要实现的话,需要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平台,形成通畅敏捷的管理流程和实时精准的业务数据,在这个平台之上,管理者可以将自己的管理意图和业务决策快速地执行到实际业务中去,专注于高效发挥自己的管理经验和业务能力,而不是说让很多管理人才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做基础的业务流程事务、找各条线要数据。”
充分利用成熟的管理技术平台进行创新
现在很多地产公司可能会建立自己的科技公司,像万科成立了万翼科技、碧桂园成立了博智林机器人公司等等,但是这些科技公司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有的科技公司采取引入成熟核心管理平台与自主开发外围创新应用相结合的模式,而有的科技公司则希望完全以自开发的模式定制构建自己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余恕奇认为,后者的做法可能给企业带来太多资源和精力上的不必要投入。
他表示:“地产企业做科技应用系统产品的优势是他们更懂地产业务,更了解实际管理和业务中的痛点,但是对于科技产品本身的技术基础,他们可能不是很专长。像支撑企业经营管理的ERP核心技术平台,是需要长期、大量的技术投入和多年行业管理经验的提炼、总结和积累的,这往往不是短时间内科技能快速达到的。一套行业通用的成熟解决方案或者数字化基础平台,的确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打磨,SAP也是聚焦深耕了几十年才打造出现在的行业通用基础平台。”
专注于企业管理和数字化创新领域四十多年的SAP,拥有业内技术领先、成熟的数字化平台和应用,并凝结了各行业内龙头企业的业务最佳实践。
余恕奇认为,对于多数房地产企业来说,成熟的平台可以直接用来作为管理核心应用的平台,同时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扩展配置,这可以让地产公司更好地聚焦主业的科学管理和稳健拓展。
“这样就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核心能力和创新基础,来支撑企业核心管理、发挥核心价值,同时SAP也提供了开放的创新拓展开发平台,支撑企业进行灵活的应用拓展和创新应用快速构建。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好的合作生态去拓展和提供服务,避免资源的浪费。”
数字化转型越早越好
早在2012年,世茂集团便正式启动了集团信息化平台SAP系统业务财务一体化项目。
经过两年时间,世茂完成了全集团的推广,从设计、采购、供应商管理、施工、计划、成本、财务到销售,彻底打通了底层的信息化系统。接下来的三年里,世茂相继拓展实现了考核系统、商业公司以及物管公司的数字化转型。
不过,当时很多人对世茂投入这么大力度做SAP都不太理解。
“世茂集团从2002年、2003年就开始做信息化系统,但是在2012年、2013年做SAP,是做数字化转型。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把新一代的平台打造好了。当时很多其他的企业都觉得不理解,投入很大的人力财力,去做所谓的信息系统,当期上线后,似乎集团整体业绩也并没有飞跃的提升。”
但随着系统的逐步应用,整体的管理效益逐步展现出来。
“世茂在2012年左右,大概有300、400亿的销售额,做完数字化之后好像业绩看上去没比别人跑多快,但事实上长远来看,保障了世茂的健康发展。到2020年销售额突破3000亿,而且发展越来越快,规范的管理和稳健的业务运营,使企业在外部环境变化过程中更好的把握机会发展。”
余恕奇说:“世茂很早就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尤其是一体化管理的变革。这使它更好的在外部环境变化中抓住机遇,在收并购、多元化等拓展中也更加能够精准把握、收放自如、控制风险。”
世茂是在房地产行业环境相对宽松的时候就主动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以“长期主义”的战略思想为主导,所以长期收益更加突出。当然,随后的恒大、万科、绿地等也都是较早的主动启动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我们也看到随着环境的变化,也有很多企业是在意识到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后,启动数字转型的。
对此,余恕奇认为,数字化转型越早越好。“数字化转型这个事情宜早不宜迟,而且要快。因为数字化转型其实是很大层面上的管理变革,管理变革这个事情拖得时间越长,面临的阻力会越来越大,实际带来的效果会相对打折扣。”
企业也不用把数字化转型过于夸大和泛化,数字化也没那么神奇,但很有必要,关键是要认清数字化转型的价值。
“不是说用了一套新的数字化平台,经营管理或者业务就能马上突飞猛进,但实实在在应用好数字化管理平台,至少能够让企业比较清楚的了解自己,准确知道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果,而不是总面临数据不全、考核宽泛的情况。让企业至少知道经营业务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而如何解决问题,那同时也是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但如果没办法了解自己的问题,谈何去正确地解决问题?”
以下为观点地产新媒体对SAP大中华区行业及价值咨询总监、房地产行业首席专家余恕奇先生的采访实录:
观点地产新媒体:2020-2021年,房地产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明显加快了,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余恕奇:谈到房地产数字化转型,尤其是近两三年非常明显,大家都在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融创刚刚跟我们签署了新一轮整体数字化合作,跟我们合作两轮了,这是第三轮。
近期很多地产或者相关的产业跟我们在合作,启动他们的数字化转型,而且都是集团领导的董事长、总裁、副总裁,亲自主导和参与。
金科和新城在去年启动跟SAP的合作,构建新一代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系统。包括近期这几家跟我们的合作,不仅仅是地产,还包括地产上下游对应的工程企业,或者说服务的企业,其实也都在一起进行。
观点地产新媒体:佳兆业、新城、金科这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模式会不会不一样?地产上下游的一些企业又是另外一种什么样的合作模式?
余恕奇:像佳兆业这样的企业,他们可能是结合自身的情况,分阶段、分步骤构建新一代的数字化平台。
从模式上来说,可能是一体化规划,分步骤构建,或者是短期内完成跨越。这两种模式,一种是渐进式的迈进,另外一个是跨越式的迈进。
但从上下游来说,利润压力一定会在供应商链条上转移,所以产业链上的企业开始非常重视和进行相应的转型,但是他们的转型有一定滞后性。
现在整个环境,各方面变化都比较剧烈,所以在数字化模式上会有一些不同。
观点地产新媒体:房地产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最优先要解决的是哪些关键问题?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余恕奇:很多企业可能并没有去充分的了解数字化本身应该侧重在哪里,比如说数字化精准营销能帮助企业找到高质量的客户,防止“飞单”等,应用这样的数字技术的确可以帮助到卖房子,但是更多还是局限在某个业务场景上。
再比如应用人工智能更好的帮他们智慧拿地,做决策判断等,但实际上来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上面提到的数字化转型其实只是解决了业务操作上面的痛点,并没有从企业的战略、经营和管理层面去发挥数字化的价值。
很多企业走马灯式换高管,虽说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基础在于平台。数字化转型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于给企业这些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发挥经营管理智慧和创新的一个支撑平台。
也就是说,企业有一个战略和目标,然后这个目标在落地执行的时候可能是一些数字,比如说三年做到一千亿,但最终落地下来的话,要有非常客观、科学的管理平台,能够比较敏捷地执行要达成的目标,让企业的人才在这个平台上发挥特长和优势保证目标的实现,而不是说让很多人才去做基层的体系建设工作以及流程梳理工作等。
所有企业的经营,如果没有利润和现金流,那都是在做无用功,所以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来看,这个核心的数字化平台一定得立足于经营目标,保障经营成果的取得。
观点地产新媒体:有一些地产企业会自己开发类似的科技产品,SAP与企业自研的科技产品比较的话有一些什么样的优劣势?
余恕奇:地产企业做科技产品的优势是懂地产业务,懂管理和业务中的痛点,但是对于科技产品的技术可能不是很专长,像支撑企业管理系统ERP核心的技术平台,是实打实做出来的,需要很多年的积累。
这个时候像SAP这种类似的平台就是比较好的借鉴,SAP是开源的,开放的,又很了解TO B业务。SAP不仅仅是基于OP本地系统部署,还提供了开放的云。
这样就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基础,在上面可以去构建核心应用,然后发挥核心价值。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好的合作生态去拓展市场,提供服务,也避免资源的浪费。
不是说地产公司投3000亿或者5000亿,然后用三四年就能打造出一个SAP这种技术平台,SAP是做了将近40年才打造出现有的技术平台。
观点地产新媒体:对于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是怎么看的?对SAP而言意味着什么样的机会?
余恕奇:对于这一部分来说,很多地产企业最终要回归到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上,这个词现在大家不怎么提。
实际上在20年前,我们谈企业管理的那个时候,很多行业都在提要建立自己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我们现在都在谈其他的。
回归到最后,肯定还是要谈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可能因为这些年很多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忽略了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现在地产行业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了,大家开始重新审视,企业规模这么大,是不是真的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如果不是的话,那就很难再持续发展。
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对于地产企业来说,正在关注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如何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说郁亮提的管理红利,以前是找政策红利、人口红利,现在到管理红利。我觉得这个本身也不是一件坏事,对于企业经营来说也是一个社会责任,对员工有责任,对自己的客户也有责任。
对于地产来说,一定存在产业周期的,到一定阶段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SAP的价值和机会一直都在。SAP一方面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以支撑企业高效的经营管理,另外一方面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定位是帮助企业更好地、健康地、低风险地跨越产业周期。在不同的产业周期阶段,企业的定位以及行业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其中管理和业务的痛点也不一样。
所以要高效成功地跨过产业周期,可能需要有创新、变革、转型或者合作。刚才提到SAP的机会点,其实一直都在,我们不断地要求自己进步,所以会发现SAP在不断地尝试新的转型。
比如我们现在提出“RISE with SAP”,就是帮助企业RISE崛起。比如应用现在的科技,包括SAP云平台技术,更加开放的云生态技术,包括新的更灵活的数字化部署方式。
SAP也提供了私有云的部署和公有云的部署方式,可以帮助企业更快速把精力放在业务上,而不是过多放在系统本身的基础建设上。机会一直都在,但是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
观点地产新媒体:地产板块的数字化程度相对其他行业来说是比较滞后,还是说现在有崛起的趋势?
余恕奇:SAP覆盖的25个行业中,有消费品、零售、汽车、能源等等,客观上来说,地产行业在这25个行业里面数字化程度是相对比较滞后的。
这个原因大家也许理解,第一是行业规模庞大,行业起步晚,而且市场空间够大,十几亿人口需要房子住。
第二就是发展太快,地产行业多年发展突飞猛进带来的一个结果,大家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数字化系统的建设。以前是“野蛮生长”阶段,数字化管理相对比较落后。
另一方面,地产行业本身学习能力很强,所以接下来三到五年时间里,地产行业的分化、并购将会越来越剧烈,集中度将会越来越高。
而且,地产行业的数字化会加速,会比其他行业快很多。
观点地产新媒体:企业数字化转型更多发生在内外部环境宽松的时候,还是内外部环境紧缩的时候?
余恕奇:这方面我想简单谈谈我的观察。
我做地产行业管理咨询和数字化近20年的时间里,看到的很多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发生在内外部环境紧缩的时候,而内外部环境宽松的时候重视做这件事的企业相对还是比较少。
但是更早做数字化转型的那些少数企业,从长期来看,他们的努力是值得的。虽然他们数字化转型的效益不一定立马就能出现,但长期收益正逐步加速显现出来。
我举一个例子,就是上海世茂,2012年启动SAP一体化项目,世茂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把新一代平台打造好了,当时很多其他的企业都觉得很奇怪,花这么多财力人力做信息系统,做完了之后,并没有马上见到业绩飞跃。
世茂在2012年左右,大概有300、400亿的销售额,做完数字化之后好像业绩看上去没比别人跑多快,但事实上长远来看,保障了世茂的健康发展。到2020年销售额突破3000亿,而且发展越来越快,规范的管理和稳健的业务运营,使企业在外部环境变化过程中更好的把握机会发展。
回到刚才说的,世茂很早就重点打造平台和能力,也就是数字化平台、数字化经营的能力,来做数字化转型。
那些在内外部环境宽松的时候,很早就去做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回过头来看,真正的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
很多企业选择在环境相对紧缩时数字化转型,这个转型宜早不宜迟,而且要快。因为数字化转型其实是管理变革,管理变革拖的时间越长,面临的阻力会越来越大,实际效果会相对打折扣。
相关资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