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看不懂的年轻人
年轻人的品味正在重新定义消费市场。
钟薛高、三顿半、元気森林、完美日记……这些单看名字,并不能直观感受到它们是什么的品牌,却在2019年异军突起。
区别于过往快消品密集投放广告、线下商超大力铺货的市场行规,这些新晋蹿红的品牌带来了全新的打法。
这套全新的打法,正在让消费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很多传统生意做了十年二十年的人,想哭。
因为,他们完全看不懂其运作原理,看不懂现在的品牌逻辑。
但见鬼的是,年轻消费者就跟疯了似地追捧。
曾经的品牌忠诚度,去哪儿了?
#曾经很火但消失了的品牌#的微博热搜话题,曾短短一天时间内,收到了数10万网友的“回忆杀”。
网友们见证过那些曾在中国消费领域叱咤风云的品牌一度呈指数级的增长,也亲历过技术和渠道的不断冲击,这些品牌因无法受到持久地青睐,最终黯然离场的结局。
即使是苹果、星巴克、特斯拉,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品牌,在今天,也架不住消费者对他们喜爱程度的下降。
曾经很火,但有可能消失了的品牌,在如今每一朵消费浪花里都在随时随地上演。
这使得每一个在当下生存的企业,无不困扰。
他们想问:这届崛起的年轻消费者们,你们的品牌忠诚度去哪儿了?为什么不再那么迷恋品牌了。
无数调研、无数问卷都在一夜之间冒出,他们想要知道后浪是谁,更想直接就年轻消费者们的喜好要一个答案。
答案需要自己去找,但答案的线索也很清楚。
也就是,今天真正驱动市场变化的要素,是生产和消费的融合,两者之间没有边界,其中最重要的是协同导向。
如果按工业革命的逻辑看,今天我们所有企业最大的变化,就是为满足顾客需求而进行的变革。
直播、网红、种草社区的兴起,本质上都是向着传统商业体系发出的呐喊——由你主导的话语权已经被代替了,作为新一代消费者,我们更忠于自己的喜好,而不是迷信哪个品牌。
阿里活生生地创造了一个节日,叫做“双11”,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即将到来的京东“618”。
这两个节日的成功说明了,当年轻消费者对资本的笼罩群起而攻之的时候,恰是消费者推动商业变革之际。
消费者自带的数字化基因
要拥抱变革,要革自己的命。
这句话我们听过太多遍,但它的效果就像“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样,任说的人、听的人都热血沸腾,但却往往只存在于沸腾里。
然而,放在企业家眼里,这就不是一句动动嘴的口号,而是利刃出鞘,是对准自己动真格的解剖——企业要不要转型,什么时候转,以及如何转。
改革开放40多年里,民营的中小企业一直追求高增长,让账本上的数字变得更大。
站在今天,企业发现,这个“高”、“大”已经无法持续。
“两个最大化”已经不足以成为支撑去远方的强驱动力。
没有企业不想活得久,大家都想可持续,都想“基业长青”。
曾经那些依靠资本,烧钱、补贴、讲故事而迅速致富的品牌,都已经说了拜拜,留下来依然努力奋进的中小企业,也等来了推动商业变革的人。
这就是全新的年轻消费者。
它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企业的战略发生改变——必须含有年轻消费者身上携带的数字化基因。
当下最鲜活的例子就是,很多餐饮门店老板表示,疫情期间一次线上直播带来的外卖订单量可以达到一周的堂食总订单量。
这种全新的需求,彰显了企业跟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不再是产品和服务,还夹了一个数字。
最直接的解释就是,点餐、看新闻,已经不是由人决定其内容,而是由算法。而企业面对消费者的管理,已经不是传统依靠的人肉接触,而是由数字化技术进行管理。
虽然这个基因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很新鲜、陌生,被折磨得够呛,但不得不感谢它的到来。
尤其这次疫情,中小企业切身感受到成本管控的重要性。
要想管控好成本,必须充分借助数字化手段,必须依靠数字化管理及全员的努力才能实现。
这显然已经超越了裁员、降薪、停产歇业这类企业自救的初始三板斧。
我们都知道,转变适应更加灵活是中小企业的优势。
那么,利用数字化手段,转变生产模式和销售渠道,快速清空库存,通过产供销协同降低全价值链的成本,保存和储备更多的现金度过疫情带来的冲击,彰显了新常态下,企业自身数字化基因的重要性。
所以,率先拥抱数字化的中小企业,相比其他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更有足够的韧性适应新变化,创造新优势。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问题
虽然,很多中小企业已认识到数字化技术“降本增效”的成效,也有不少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扬帆再起航“。
然而,受限于战略认识、数字技能、资金储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广大中小企业仍面临数字化“转型找死、不转等死”的两难困境。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自身数字转型能力不够导致“不会转”;二是数字化投入周期漫长、而自身主要精力不在此,造成“不想转“;三是企业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致使“不敢转”;四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不清,决策层"不善转“;五是企业多层组织模式不灵,中层领导“不愿转“ 。
01、数字化转型能力不够
数字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 ERP和 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 SCM 方案。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
大数据,企业云应用等在中小企业中的普及率仍然不高。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加之核心数字技术供给不足,数据采集率低、产业链协同难,这些中小企业难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实现数字化转型。
所以,他们往往需通过龙头企业的实践示范、数字化创新中心等平台进行赋能,才能促进自身的能力提升。
02、数字化转型投入不够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周期漫长的系统工程,从软硬件购买到系统运行维护,从方案设计、实施到人力资源培训,都需要持续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尽管地方对于企业上云、智能工场建设等提供了大力支持,但我国多数传统中小企业依旧专注于自身的生存及业务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投入远远不足。
报告显示,我国数字化转型投入超过年销售额5%的企业占比为14%,近7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投入低于年销售额的 3%,其中42%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低于年销售额的1%。
03、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发展,人才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将数字化转变为自身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求人力资源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掌握数字技术的专业人员,需要满足企业数字转型的技术需求。
据统计,中国企业从事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的比例为1%~1.5%,而欧盟这个数字为2. 5%~4%。Gartner 估计,由于数字化人才短缺,2020年将有30%的技术岗位空缺。
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传统企业,人才短缺依然成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主要瓶颈。
04、数字化转型战略不清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更新,而且是经营理念、战略、组织、运营等全方位的变革。
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推进步骤和工作举措,实现战略性、整体性、规范性、协同性、安全性 和可操作性。
然而,部分中小企业数字转型思路不清、意识不坚定,没有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谋划,认为只要买硬件、上系统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 短期看不到经营的提升就左右摇摆、打退堂鼓,导致转型失败。
此外,部分企业缺乏对数字化战略的系统性思考,往往仅进行局部数字化改造,难以发挥整体效应。
05、多层级组织模式不灵
数字化转型将重构企业组织模式。基于小型化、自主化、灵活化的决策单元,构建扁平化、平台化的新型组织架构。
传统企业层级复杂、多重领导和反应迟缓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数字时代。
数字化时代要求更快的信息交互,缩短数据生产、流通、加工等周期,而传统的组织模式人为割裂数据的生产、流通、加工等周期,势必造成数据流通不畅。
此外,多数企业没有强有力的制度设计和组织重塑,部门之间数字化转型的职责和权利不清晰,也缺乏有效的配套考核和制度激励。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突破口
01、方式突破
中小企业是数字化转型中需要最迫切、基础最薄弱、数字化难度最大、但政策支持最明确、转型效果最显著的经济主体。
2019年 IDC 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国内90%中小企业面临数字焦虑,面临着“不敢转、不会转、不想转“的数字化困境。
2020年国家先后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
明确提出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中小企业,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可 持续发展”,"以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在更大范围、更深程 度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送来及时雨、开出良方药。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潮流下中小企业“触网入云”已势不可挡。
中小企业数字化突破之路,首先精准定位中小企业转型痛点。中小企业应该积极与 SAP 这种领先的数字科技企业合作,发挥后者技术优势,利用数字科技手段为中小企业进全景式扫描,精准定位不同行业领域中小企业转型中面临的痛点问题,并将这些痛点作为数字转型的切入点与突破点。
其次,是选择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在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及数字科技企业等,打造符合中小企发展特点与需要的数字化平台,以及资源和能力共享的创新赋能中心,在重点领域实现设备共享、产能对接、生产协同。
依托数字化平台和赋能中心,打通中小企业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全数据链,针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需求场景为其提供保姆式托管、菜单式托管平台服务及低成本、个性化解决方案,让企业能够以最小成本投入改进的同时,快速看到数字化转型的成效。
02、目标突破
数字化转型肩负着助力传统企业蝶变、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孕育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行业价值重塑等多重任务,对于企业、行业以及宏观经济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但尽管如此,数字化发展仍然属于一种经济活动,其落脚点仍然要回归到企业质量效率提升这一商业本质,利用数字技术让自身实现提质增效,进而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企业提质增效首先是抓好数字化的“势"。
企业发展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实现提质增效,研判行业发展趋势,借助国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数字经济、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政策红利全面夯实自身数字化能力。
其次是把握数字化的“度” 。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既不能视数字化不见,也不能过于盲目追求数字化,只有把握好数字化的"度",才能真正实现提质增效目的,让数字化渗透到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并基于像 SAP 这样领先是数字科技企业,实现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成功再造,帮助企业取得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双提升。
总结
优胜劣汰被视为是市场的自然法则,残酷得近乎没有无情,但疫情让我们进一步反思:快速拥抱数字化,或许让企业更有韧劲地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面对年轻群体崛起、消费需求旺盛的大气候,以及不断变化的行业格局,灵活的中小企业品牌已经成为许多电商消费平台的优先选择。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供应链已经非常成熟,愈加成熟的供应链也让 C2M(消费端反向影响制造端)趋势愈发明显,而这为中小企业的品牌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这些背后都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持。
有意思的是,文章开始提到的钟薛高、三顿半、元気森林和完美日记分别是雪糕、咖啡、饮料和美妆品牌,在这一批现象级国产新品牌中,绝大部分都在使用 SAP 的解决方案,借助 SAP 先进数字技术和成熟的管理逻辑,帮助企业提质增效。
当大气候已经成熟,消费市场如此,现象级品牌亦如此,如何做才能抓住如今市场的红利?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
活动推荐
我们为广大的中小企业管理者们,准备了丰富的在线学习与沟通的机会,欢迎大家扫描以下海报二维码,进行观看。

相关资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