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浪潮下,食品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人间烟火,九州生机。
一夜之间,地摊不再是人们眼中的“脏摊”,而是摇身一变成了提振经济的星星之火。
为什么要发展地摊经济?
可以参考一组数据。
在地摊经济的先行城市成都,自3月出台政策允许商贩临时占道经营以来,短短两个多月就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截至目前,超过30个市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
我们或许可以将地摊经济看作是疫情后,为满足不断高涨的体验消费而催生出的零售回归。
随着地摊经济的持续火热发酵,摆摊车、遮阳棚、地摊货架等相关设备纷纷入场。
那么,直接受益的食品企业能否抓住新风口呢?
曾几何时,娃娃头雪糕、宝塔糖、赤豆棒冰、五香花生米、三色冰糕、水果罐头、麦乳精、爆米花、大白兔奶糖,勾起一代人童年的回忆。
不少80后的成长记忆中,夹心饼干、QQ糖,威化饼、辣条、牛板筋、猫耳朵、方便面、娃哈哈、金币巧克力、法式小面包等,都有着关于饥肠辘辘的夜晚,陪伴自己的温馨画面。
不过,资深吃货还是隐约察觉到,这些年来,休闲方便食品似乎正在慢慢从大学生、上班的年轻人身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更健康也同样便捷的食品或外卖。
失去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不仅仅是休闲方便食品的困境,而是整个快餐类食品的普遍困境。
那么在地摊经济备受关注之下,休闲方便食品企业又该改何去何从?
01休闲方便食品在失宠
休闲方便食品在失宠?
我们需要在消费大环境中予以考量。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中国经历了三次消费升级。
20世纪60年代,轻工、纺织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中国第一轮经济增长,拥有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便成功赶上了时髦,这是我国第一次经历消费升级,这是温饱型消费阶段。
第二次消费升级发生在20世纪末,彼时,国民经济从温饱走向小康,彩电、冰箱、洗衣机成为流行,这是服务型消费阶段。
而今,第三次消费升级悄然来临,这是实现型消费阶段。
不同于前两次,第三次消费升级以结构升级和质量升级为主线,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自我实现”,他们的消费更侧重于健康、美以及个人的内心愉悦。
尤其是近十余年的互联网发展,打破了消费升级的边界,15-35岁的年轻消费者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消费的个性化、健康化、时尚化、智能化成为趋势。
麦肯锡的《中国消费者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健康生活,非健康类食品普及率有所下降:与5年前相比,碳酸饮料下降了21%,西式快餐则下降了16%。
而 AC 尼尔森的另一份一份调查报告称,有四分之三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被认为“健康”(“纯天然”、“无人工味素”、“非转基因”等)的食品。
也就是说,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高,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新鲜、营养、健康的饮食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而“健康+营养”,恰恰是众多休闲方便食品的软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食品被冠以“垃圾食品”的称号,它虽然“快捷、方便、味美”,但营养结构单一、多盐多油、多添加剂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互联网上不时流传着关于休闲方便食品的种种谣言,比如“40天才能消化”“外包装含蜡”,让食品企业腹背受敌。
休闲方便食品的另一个对手,则是外卖。
互联网时代下,外卖愈发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外卖更是成为众多食品消费企业的突破口,扛起了经济复苏,稳定就业的大梁。
在不久前,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指出,最近三年,外卖对餐饮业的收入贡献率显著上升,至2019年已经达到17.44%。2019年,外卖对餐饮企业利润增量的贡献同比增长56%,在餐饮业总营收与总利润的增量中,分别有75%和65%是由外卖拉动的。
相较于休闲方便食品,外卖不仅具备了其“快捷、方便”的优点,而且外卖的口味更为丰富、营养可能也更为多元,在健康需求与外卖的双重夹击下,休闲方便食品市场不免江河日下。
02休闲方便食品企业需要革命
以曾经的市场宠儿方便面为例,越来越多的方便面放弃油炸,降油减盐趋势明显,面条形态也在一贯的拉面基础上,增加了荞麦面、土豆面、刀削面、米粉等款式,方便面的包装也开始按照不同人群走个性化路线。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方便面的变革,是消费需求变化的缩影。
这也反映出,优秀的食品企业在根据竞争态势不断调整自身的营销模式的同时,在品类创新、技术革新、管理升级上做了自身调整和提升的突破口。
01、品类创新
消费行业每一次创新的推动主要是从品类创新开始的。
品类创新,其实质是挖掘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推进产品结构的升级。
以方便面为例,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红遍大江南北之后,统一的“老坛酸菜牛肉面”通过品类创新争得了市场的一席之地,后续方便面各企业纷纷效仿跟进,通过“大骨面”“拉面”“弹面”等品类的拓展来匹配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实现创新升级。
对于食品企业来说,针对人们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的不同,做好产品线的规划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谁改善得及时,谁改善得到位,谁的收益就会大。
02、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越快,生产的工业化水平就越高,产品的标准化和稳定性就越强。
还是以方便面举例,康师傅的技术改造为整个行业做出了标准和标杆,恒温和面技术,稳定油炸系统,定量控制装置,自动投包装置,自动封箱装置等,让中国相对粗糙的制面技术得以大幅度的提升和改善,而后起的同类方便面企业,在优秀企业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技术改造的全面进步与提升,为不断扩充的市场作出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支持。
技术的革新,无论体现在食品内在的质量把控,还是外部的精美包装,都能够较好地吸引消费者,促进消费者更放心地消费,对企业而言,不仅是保证了“就是这个味儿”的自信,更是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
03、管理升级
食品行业是一个高度规范化的行业,如何能让企业更好地管理生产工艺及配方,改进操作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劳动密集,降低人力成本,从产线到运输,再到货架,实时掌握供应链到生产环节的来龙去脉,实现整个供应链到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是广大食品中小企业亟待改善的业务难题。
在今年的疫情中,数字化基础能力比较好的企业,在原材料供应、产品配送等方面有着成熟的线上渠道,供应链基本不受影响。
而疫情影响了人员的流动和复工人员到岗,也使得拥有智能工厂、无人工厂的食品企业在竞争优势上更加突出。
这意味着,广大的食品企业,尤其是中小食品企业,数字化管理能力的升级至关重要。
03如何快速获得数字化能力?如何规划?
纵观整个食品产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建设重点和方面。
大规模的企业注重全产业链、全产品生命周期、大数据分析、企业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同时,也在从企业级平台向行业级互联网平台发展。
而中小型企业则更加关注自动化产线的全面数字化、生产的局部智能以及产品物流的数字化、销售业务线上化以及数字化营销等方面。
得益于近年来云平台及云解决方案的快速发展与成熟,中小企业有了更加便利和经济的方式,快速搭建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能力,以融入数字经济的大环境,以及全产业链数字化的生态。
面对中小企业当下面临的压力以及未来市场及需求变化的挑战。
SAP 食品企业智慧云套件适应了企业快速提升数字化能力的需求。使得企业一方面得以满足消费反弹状态下客户的需求及体验,同时可以通过人才培养、业务创新等能力的加强,应对产业的变化趋势。
04总结
只要休闲方便食品不断跟上消费者的需求,它的美味就永远不会从我们的餐桌上消失。对此,吃货们或许可以放宽心。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光洁齐整、刀劈斧削的城市里,风雨无阻、春秋冬夏一直摆在街角的地摊,沾满地气、人气、烟火气,给人抚慰。
地摊经济之所以这么火爆,它关乎了一座城市的活力和感情,更是现有经济的一种“增量”。
对于广大的中小食品企业来说,风口之下,线上线下全渠道的现代零售与地摊经济之间又该怎样更好地配合呢?也许,SAP 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您的燃眉所需。
活动推荐
我们为广大的中小企业管理者们,准备了丰富的在线学习与沟通的机会,欢迎大家扫描以下海报二维码,进行观看。

相关资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