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来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共振格局下的新机会
谈到“新基建”,大家已经非常熟悉政治局常委会提出的七大领域。随后,发改委进一步界定了“三个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科技基础设施。
笔者做了一些研究与探索,试图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展开“三个基础设施”:正如传统基建对于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影响,“新基建”亦不仅仅停留在投资拉动经济,更是对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格局的重塑。涉及到新兴产业的推动式发展,形成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地基(信息基础设施),传统产业融合新兴产业的技术提质、创新(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基础科技对于未来创新产业的孵化(创新基础设施)。
“三个基础设施”与产业格局的共振
在初步了解“新基建”概念之后,相信大家会产生这样一些实际的疑问:
Q1:“新基建”给哪些产业、行业带来了机会?如何理解“新基建”和以往市场热点相比带来不同的机会?
Q2:网传“新基建” 37万亿总投资额度,投在了哪?参与者如何抓住资金的风口?
Q3:“新基建”相关产业如何适时构建能力,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Q1: “新基建”给哪些产业、行业带来了机会?
如何理解“新基建”和以往市场热点相比带来不同的机会?
谈起基建,仅事隔十年的“4万亿”,功过尚待评说;但政府埋单,产业参与建设,修路造桥的基建逻辑很清晰。
很有意思的是,从范围上,“新基建”这个“后浪”就有些不走寻常路,从下图的对比可以看到“新基建”既有和传统基建交集的领域、又有新增的领域,可以说打破了官方一直以来对于“基建”的定义。
基础设施建设(统计局定义)、“新基建”七大领域(政治局常委会发布)和“新基建”的
三个基础设施(发改委定义)的范围对比
可喜的是,“新基建”广发英雄帖,传统基建玩家(新老基建交集的铁路运输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以及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玩家/基建小白(智能能源基础设施、科技基础设施等)都是“新基建”的建设者、参与者。不同的是,传统产业对于获取预算内的基建财政投资、承接基建项目运营有更大的机会;而新兴产业更加顺应“新基建”相关的产业政策刺激产业上有更多主动的机遇。
实际上,促进数字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宏观产业导向近年一直是热点。工业互联网、充电桩、5G、人工智能等概念也已经在市场上引发多轮热潮。
本轮“新基建”的新特色是叠加了“基建”和“产业”的双向促进作用,以基建的需求拉动新兴产业和融合创新、以促进产业发展的手段弥补传统基建对经济促进的局限性。所以,脱离“基建逻辑”漫谈所谓“新基建”行业趋势,或是脱离产业影响把“新基建”仅仅局限于基建的定位,来看“新基建”带来的机会,都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需要综合两条脉络来把握机会。
Q2: 网传“新基建” 37万亿总投资额度,投在了哪?
参与者如何抓住资金的风口?
首先从基建投资的思路来看,笔者扒了一下37亿对应的各地政府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以北京市重点投资项目的3个100为例, “新基建”项目仅有62个,占21%;可见37亿未必100%投在“新基建”,但政府其实有更大的布局。
除了顺着基建投资逻辑的“砸钱”以外,前面也讲到,“新基建”的野心还在于拉动新兴产业,乘此良机,把5G、高铁、互联网等等咱们国家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一些新兴产业进一步发扬光大。要助推新兴产业,就要带入产业的玩法,主要包括:1、发挥财政间接的“手”,左手增值税减并,下调优惠档、退还未抵扣税款、甚至给半导体产业免税;右手拉着科技部发布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通知。双“手”齐下,优化高新产业的营商环境。2、布局直接融资的发展,包括推出科创板与注册制试点等。3、加大金融创新支持,如公募REITs的推出,优先支持融合基础设施行业,同时试点信息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
在中央一系列“新基建”战略导向下,地方政府纷纷发力,按下“新基建”快进键,积极提出了地域化的“新基建”加速举措。以上海市为例,4月27日通过了《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了8项具体措施,为社会资金加大“新基建”投入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强调创新支持方式,培育市场需求,以规模化应用需求来反向带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从中央和各地的举措可以看到,要跟上“新基建”的风,各路玩家一要能够掌握基建的脉络和相关的政策动向、各地的重大投资项目;二要能够具备市场化的竞争力,关注盈利能力,在政策的指导和扶持下,吸引社会化的资本,才能真正从资金的脉络上抓住“新基建”的机会。
Q3: “新基建”相关产业如何适时构建能力,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回到根据“三个基础设施”展开的产业格局共振,我们来简要展开建设者和受益者如何构建相应能力,来承接“新基建”的机会。以及SAP服务过的一些同类型企业、产业集群的经验,如何通过构建自身数字化能力加强在“新基建”相关机会中的竞争力。
“三个基础设施”与产业格局的共振
1.作为“新基建”的建设者,相关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一方面是“新基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构建者,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数字化能力的构建,在“新基建”的赛道上构建市场化的竞争力,赢得发展的先机。
1)新兴产业需充分掌握对新技术的全面应用能力,赢得效率和市场化竞争
对于新兴产业,“新基建”不仅是新的基础设施,更是新的产业竞争。政策导向、市场热点、资本进入,即将对产业大规模冲击。大浪淘沙,是否能在提供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同时,作为第一线的受益者,构建起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对于新兴产业的企业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抢占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就非常重要了。
以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物联网通信解决方案和无线通信模组提供商广和通为例,一方面通过提供技术领先的5G/NB-IoT/车规级无线通信模组等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基于SAP的云计算、智能分析等数字化技术构建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能力,打通组织分工的业务壁垒、上下游流程,推进创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点的构建,包括定制化服务以及从产品到MaaS(Module as a Service)的转型。
2)传统产业需突破传统边界,将数字化工具融合为自身能力
对于传统的基建产业,能源、交通、民生、环保等,融合基础设施的提出,要求传统产业能够打破传统的经营和管理边界,融合新兴产业提供的数字化基础,如设备的智能化、制造服务化等等,实现业务转型升级。
作为风电行业的领军企业,金风科技突破传统,通过SAP着力布局风电解决方案和产业链的数字化、融合智能设备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数字化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塑造敏捷的开发和交付能力,从而满足快速迭代的需要,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在“新基建”的建设者中,作为国家经济政策落地的首要抓手,园区、国资企业扮演着“新基建”的落地排头兵的角色。
事实上,一些园区已经在做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例如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联合SAP、重庆市商委会和重庆吼吼科技,共建SAP重庆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利用SAP数字化技术,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工业互联网的落地。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周青和 SAP 全球副总裁孙丽军
及 SAP 中国区副总裁张斌等嘉宾出席启动仪式
此次合作基于SAP Cloud Platform(云平台),赋能智能制造应用方向的创新研发,同时利用SAP S/4HANA Cloud(智能 ERP 云)、SAP C/4HANA 和SAP Analytics Cloud(分析云)等核心解决方案搭建企业数字化管理基础,实现覆盖研发、管理、服务及诊断的全生命周期创新流程。此外,通过SAP SuccessFactors(HR 云)等解决方案,建立人才发展和产学研人才赋能平台,为本地产业持续创新输入不竭动力。
2. “新基建”中广大受益者:新的“赛道”构建之际,企业需准备好自己的“赛车”
传统基础设施属于有形的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有形的人流与物流;而在高速通信、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等在国家和“新基建”的建设者的努力下,成为了新的基础设施。这对广大企业都带来了颠覆性的能力要求,需要具备运用这些基础设施、通过这些新的基础设施提升生产效率的能力。未来是否具备数字化能力,即可以比作在20世纪初,是开着汽车还是驾着马车在相同的马路上赛车。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于企业如何逐步构建与“新基建”相适应的数字化能力,也在3月、4月密集提出了很多切实的指导意见和计划,如“上云用数赋值”行动(发改委)、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工信部)、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工信部)等等,对如何打造数字化企业、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培育数字化生态给予了一系列的建议。SAP对于以上政策的解读和落地也积累了大量的企业合作经验。
笔者从涉及产业、资金流向和能力构建的角度,对“新基建”带来的机会进行了初步解析。要抓住“新基建”的机会,需要关注“基建”和“产业”的碰撞。对于“新基建”相关行业,需考虑行业的前景、竞争和能力构建;对于在新的“地基”上的广泛的经济体,需要改造好自己的“车”(企业、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能力),才能在国家正在铺设的新“路”上(数字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居于领先之地。
作者介绍
徐雪辰(Echo Xu) SAP解决方案团队经理
拥有多年企业信息化从业经验,近年来深度实践新一代 SaaS 解决方案及企业数字化架构,参与国内外企业级云组合架构的设计与落地。致力于通过敏捷迭代、低成本创新的云方案赋能企业,帮助企业利用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实现业务创新。

相关资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