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为王,消费电子企业需从2方面突围
产品的创新及智能化一直是消费电子行业的风向标,尤其,中国企业科技力量的崛起,正成为行业不容忽视的趋势。但是,各类黑科技热闹的背后,我国消费电子企业与国际水平差距依然客观存在,如何进一步提高实力,继续追赶国际领先企业,需要我们冷静思考。
与国外企业的差距
从用户规模、产品线和产业链、核心技术与研发能力上,我们与国外企业都拥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虽然,这几年国内市场上有较快的普及,应用也逐渐成熟,但是在整体消费电子产业,尤其是智能设备上,海外市场的用户规模还明显占有优势。相比较而言,国内的智能化产品才刚起步,用户数据积累仍然非常有限。
从产品线上看,国内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非常高,没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在不具备雄厚资金条件的情况下,我们聚焦的产业链非常单一,内部竞争极其严重。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广大企业的营收和未来发展。
虽说从研发到产品,再到市场表现,仍然需要一个过程。但隐藏在后端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的缺失,以及关键零部件长期被国外企业所垄断,都是限制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都需要国内的广大中小企业亟待破除。
背后的原因
“起步晚”是造成国内外企业具有明显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整个制造和科技领域,中国的技术起步基本上都晚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我们的企业从代工出口转向在全球树立自主品牌,都要比欧美日韩企业迟得多。
即便从新时代的创新速度来看,在每一轮科技革命和浪潮兴起之时,美国等成熟国家也都是最为前端的弄潮儿聚集地。最前沿的产业创新诞生于此,这样的速度也是中国企业所不具备的。
另一方面,起步晚并不仅仅局限在我国企业的年轻上,国内市场的教育程度较低也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要素之一。
在智能化产品这样的前沿领域中,市场仍需要培育,用户黏性仍需要加强。在这里,国内中小企业主要面临的市场阻力是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的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用户体验不够好,以及相关内容与服务还不够丰富,应用场景还不够广泛,这些都导致了用户黏性不强。
最后,人才的储备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中小企业的突围之道
虽然我国企业在技术领域和国外企业之间仍有差距,在商业化经验上也相对欠缺,但中国的广大中小企业正在加速追赶,且并非完全没有赶上或超越的可能。
那么,如何赶超呢?
第一,要把劣势转化成优势,抓住智能化的大趋势,通过体验实现弯道超车。
国内企业的“起步晚”,则意味着没有历史包袱,可以更加灵活,针对市场痛点做更深入的了解和解决方案。现在是信息化、物联网时代,中国企业需要更多地借力信息化手段,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用户体验之上,获得前端市场认可。
所以,广大企业需要从业务上,需要打通从产品研发到消费者的链条。
SAP 中国资深架构师张辉谈到,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电子产品用户需要被倾听、被理解、被服务。同时,消费电子产业链相对复杂,参与者众多,拥有灵活高效的供应链无疑是企业成功的致胜法宝。
那么,企业就要专注打造其核心能力,包括业务模式的创新、新产品的开发、整体价值链的效率提升、全球本地的拓展,市场需求的捕捉及品牌策略。SAP 中国资深架构师张辉建议,我国的消费电子企业只有拥有集成的供应体系、设计到运营、全局可视,数据化平台支持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在体验经济时代站稳脚跟。
第二,利用中国产业链崛起、“一带一路”政策等机遇,通过产品、品牌、资本输出参与全球竞争,争取产业链的话语权,嫁接国内外优秀人才与资源。
如今,我国的消费电子企业已经开始全面参与全球产业的分工,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需要全球化的业务思维和管理模式,从“内外有别”的国际化到“内外无别”的全球化。
所以,广大企业需要从经营管理上快速上云。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这次疫情真正把中小企业逼到了墙角上。”很多中小企业主如是感叹,如果在此之前,很多中小企业对于是否进行数字化转型犹豫不定,这次疫情让他们意识到了“上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成长型消费电子企业来讲, 当今的环境迫使企业既要快速“腾云而上”,又可以拥有覆盖企业核心流程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快速满足客户业务管理及创新的各种需求,最终实现一流的业务及企业管理,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总结
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培育完成,国内的智能化产品的增长是非常快的。尤其90后、00后成为主要消费群体,市场除了对产品智能化、功能多样化的需求进行优化提升以外,满足新生代消费者需求的客户体验,也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着力发展的方向。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崛起,如何利用智能化技术为行业注入新动力,对于中国的消费电子企业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力量转移互换的机会,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资源推荐